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与风险对策
——评《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及违约治理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政府、企业与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产业集群优势的互助担保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主要方式之一,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催生出大量错综复杂的地方融资网络,频繁引发企业间大规模风险传染,形成一系列基层治理难题。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徐攀博士撰写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及违约治理研究》,按照“理论基础——现状调查——案例剖析——模型设计——实证检验——政策推进”的分析框架层层递进,系统地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行为的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并采用中小企业中间层面和广义层面定义的担保数据和财务数据,运用STATA、MATLAB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学模型找出和验证我国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诱因、互助担保与融资约束的关系、过度担保的影响因素以及违约风险的传染机理等,运用不同地区的典型案例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稳健性测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验证了研究结论的客观可靠。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如下:
第一,社会资本的存在是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产生的诱因,而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约束加剧了互助担保的繁荣。一是由于企业之间具有行业相同,产品或为互补、或为竞争的关系,资金需求趋向同步,适于结成横向型互助担保关系。二是企业处于同一产业的上中下游,具有比较明显的供需关系,资金需求上存在着周期性差异,适于结成纵向型互助担保关系。
第二,过度担保增大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担保链中固有的风险传染性造成了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信用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集群内企业间互助担保关系会起到传播和扩散金融风险的效应,随着社会网络的快速形成,集群会因为单个企业出现信誉或财务危机,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爆发,对金融体系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
第三,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的诱因、担保效率、担保模式与企业治理环境具有高度相关性。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传播效应和抑制效应两个方面,不同行业的互助担保行为不具有可比性;股权集中度越高越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企业规模越大越易加剧其融资约束,资产担保价值越高企业越易加剧其融资约束;建立集群互助担保补偿机制可以减少违约损失。
第四,根治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违约危机应从集群微观层面和制度环境层面入手多向发力。政府部门应强化民间资本发展的引导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流向实体经济,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金融机构应规范运作机制,实现民间借贷“阳光化”有利于抑制过度担保行为;信用档案制度化有利于约束互助担保中的违约行为,担保机构与集群企业需提升治理能力。
该专著研究互助担保融资风险困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有现象,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一是研究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的诱因、过度担保导致的融资危机以及违约行为的治理,弥补了长期以来只注重研究互助担保融资的模式与效率,而忽视过度担保可能导致担保链条风险传染甚至断裂的严重后果。不仅弥补了学术研究严谨不足的缺陷,而且为根治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违约危机提供了较为系统地理论指导。二是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来论证中小企业集群互助担保融资的诱因和违约治理机理,并采用因素替代法来研究危机传导路径,实证上构建切合实际的检验模型,并合理选择指标和变量,采用分类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运用不同地区的典型案例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稳健性测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验证了研究结论的客观可靠。 (书评人 袁顺波博士 )
“中华经济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认同其内容数据或观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