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9家券商过会率为100% 2/3券商前5月IPO业务却没开张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券商投行的买卖虽然难做,但若成功IPO,收入动辄上亿,“财富自由”不是梦。
但是,今年以来,仅30家券商有IPO承销保荐收入落袋,共赚了24.26亿元,同比下滑14.45%;另有62家券商仍颗粒无收。
而投行业务的马太效应更是明显,前十名券商包揽了63.32%的收入。在未来的竞争中,大小券商或需各取所长,拿出差异化打法。
30家券商“收割”IPO承销费
据东方财富(300059,诊股)Choice数据,2019年1-5月,共计30家券商成功保荐55家企业首发上市,合计募集资金达477.32亿元,获得IPO承销及保荐收入共计24.26亿元,同比下滑14.45%。
巧合的是,去年同期,亦有30家券商“收割” IPO承销费,共计把28.36亿元收入囊中。
前5个月,92家具有保荐资格的券商中,虽然有30家券商IPO承销及保荐收入落袋,但仍有多达62家券商“颗粒无收”。
从IPO过会情况来看,招商证券(600999,诊股)、中金公司等19家券商过会率为100%。其中,招商证券、中金公司、东兴证券(601198,诊股)、光大证券(601788,诊股)、中信证券(600030,诊股)、国泰君安(601211,诊股)、中信建投(601066,诊股)、长江证券(000783,诊股)承销保荐IPO项目都在2家以上。
2019年1-5月券商承销保荐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前十名占总收入63.32%
2019年1-5月,IPO承销及保荐收入最高的是中信证券,达4.59亿元。第二至十名依次是长江证券承销保荐、中信建投、东兴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002736,诊股)、东方花旗、中金公司、海通证券(600837,诊股)、国泰君安,该项收入分别为2.05亿元、1.67 亿元、1.65 亿元、1.14 亿元、1.00 亿元、0.89 亿元、0.80 亿元、0.79 亿元、0.77亿元。
其中,前五名IPO承销保荐费收入合计为11.11亿元,占30家券商该项收入总和的45.81%;前十名共计揽入IPO承销保荐费15.36亿元,占比63.32%,行业集中度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承销家数前十名与收入前十名高度重合,且主要被大型券商包揽。如此看来,大型券商在承揽项目中更具优势,这也直接决定它们获得更高的收入。
2019年1-5月承销业务前十名统计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去年同期,集中度甚至更高。2018年1-5月,前五名IPO承销保荐费收入合计为15.66亿元,占比55.24%;前十名承销保荐费合计20.20亿元,占比71.23%。
第一变第八 排名变化大
IPO承销保荐收入排名呈现较大变化。
去年同期以5.51亿元夺魁的中金公司,今年只位列第八,收入也不足1亿元。而去年同期仅排在27位的长江证券承销保荐,今年跃升至第二名,IPO承销保荐收入实现了从两千万到两个亿的飞跃。
从排名来看,对比2017年、2018年、2019年三年同期情况,表现最稳的当属中信建投,连续三年都位居前五。
近三年1-5月ipo承销保荐收入前五名(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近年来,券商纷纷布局“重资产业务”,加之一季度行情回暖,自营、经纪等业务收入回升,投行业务收入占比有所收缩。
东方证券(600958,诊股)研报指出,上市券商投行收入在 2019年一季度实现63 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为7%;然而,在2018年一季度,上市券商投行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 13%。但中信建投却依然保持了投行业务的优势,收入占比保持上市券商领先,2018年一季度、2019一季度投行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 29%、21%。
大小券商或需差异化竞争
IPO业务行业集中度高企,大型券商和中小券商或需要采取差异化竞争模式。
“大型券商将深化全产业链模式转型,构建以股权融资、并购咨询、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风险投资为核心的‘大投行’运作模式,延长业务链条、拓展服务周期,为客户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中小券商将探索特色化、专业化的精品券商之路,在产品、客户、区域和渠道方面构筑独树一帜的特色,开辟与大型券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华泰证券(601688,诊股)表示。
虽然“强者恒强”,但中小券商也并非“无路可走”。科创板的落地,给中小券商带来了新机遇。
当前,一些中小型券商正在备战科创板,积极“挖人”,甚至开出百万高薪招聘科创板人才,欲实现“弯道超车”。在上交所已经受理的科创板项目保荐机构名单中,也出现不少中小券商身影,中天国富证券、中德证券、德邦证券、首创证券、东莞证券、英大证券等均榜上有名。
“中华经济网”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认同其内容数据或观点的真实性。